开启殡葬新篇
传统安葬方式对土地的持续消耗,不仅加剧资源紧张,更对生态系统造成潜在压力。瀛新园将节地生态葬纳入园区核心发展战略,致力于构建兼具环境兼容性与人文关怀的殡葬新模式,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殡葬领域的实践力量。

生态葬是指将骨灰撒散、深埋入土等,不保留骨灰,不建墓基,墓碑,土地可循环使用的安葬方式。而节地葬保留骨灰,采用不可降解的骨灰盒或石箱保存。
瀛新园园区中心的“普爱苑”,是生态葬的核心承载区域。该区域以生态友好为设计原则,通过集约化空间布局实现土地高效利用。逝者信息以耐用材质固定于专用载体,既保留家属追思的情感锚点,又减少单安葬单元的土地占用。
多元葬式诠释绿色殡葬
景观壁葬文化与实用的融合
瀛新园的景观壁葬设计突破传统安葬的单一功能定位。壁葬载体正面呈现人文景观元素,背面则为有序排列的安葬单元,实现殡葬功能与空间美学的有机统一。
通过垂直空间的立体开发,单区域土地容纳量较传统安葬显著提升,同时规避了传统墓葬的空间浪费问题。从成本维度看,景观壁葬这种节地葬的经济门槛低于传统墓穴,自推出以来,凭借功能与成本的双重优势,成为众多家庭的选择。
花坛葬、树葬实现与自然共生
除壁葬外,瀛新园同步推行花坛葬与树葬,也是节地葬,进一步丰富生态安葬体系。

花坛葬将安葬单元放于不可讲解骨灰盒后融入绿植系统,使生命终结与植物生长形成关联;树葬则以树木为核心载体,安葬单元由骨灰袋与石箱包裹后埋入树木根系区域,实现生命与自然的物质循环。
此类葬式不破坏原有生态景观,反而通过安葬行为丰富园区生态层次,使安葬空间从“功能区域”转化为“生态节点”。
节地生态葬的多重优势解析
生态葬的环保价值,贯穿于资源利用全周期。传统墓穴常用的石材等不可降解材料,开采阶段易破坏山体生态,废弃后更长期占用土地;而生态葬采用的可降解材质,可在自然环境中逐步消解,无污染物残留。
土地利用层面,节地生态葬通过立体布局与循环机制,将土地消耗降至最低,这种全周期的生态友好设计,为城市保留更多绿色空间,契合低碳发展理念。
殡葬费用的合理控制,是生态葬惠及民生的重要体现。相较于传统墓穴,节地生态葬的建设成本更低,最终售价降低;同时,地方政府对选择节地生态葬的家庭提供专项补贴,进一步缓解家属经济压力。
在生活成本持续上升的背景下,生态葬以“低成本、高质量”的特质,为家庭提供更优安葬选择,避免因殡葬支出造成的经济负担。
节地生态葬的意义,远不止于资源节约,它更推动殡葬范式从“物质留存”向“精神传承”的转变。传统安葬依赖硬质载体寄托思念,而生态葬将对逝者的追思融入自然循环,使生命意义在生态保护中得到升华。
当思念与绿植生长、土地循环相伴,殡葬不再是对生命的“终结标注”,而是对自然与生命关系的重新认知,为殡葬文化注入新时代内涵。

人文瀛新园,传承历史文脉
瀛新园的人文价值,体现在对区域历史文脉的传承中。园内打造的名人雕塑群,并非简单的艺术陈列,而是以崇明历史名人为核心,构建起区域文化记忆的载体。
雕塑群的布局与园区整体风格协调,既为家属追思提供文化氛围,也使园区从“安葬场所”延伸为“文化空间”。通过雕塑所传递的先贤精神,访客在追思亲人之余,可感知区域历史底蕴,实现情感寄托与文化认知的双重价值。
园区整体采用园林式规划,其核心并非景观装饰,而是通过空间设计调节追思情绪。亭桥、流水与绿植的合理布局,弱化了传统安葬场所的沉重感,构建出宁静、平和的空间氛围。

生态葬区域的人文载体与自然景观相互呼应,使追思过程成为与自然对话的过程;名人雕塑与园林环境的融合,更让文化元素自然融入空间。这样的环境设计,让追思不再是单纯的仪式,而是一场关乎生命、自然与文化的心灵体验。

沪公网安备 31023002000193号
沪ICP备13037750号-1

400-921-06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