殡葬从来不是生命的终点,而是文化传承的鲜活载体。”
在土地资源稀缺的上海,如何让传统殡葬文化焕发新生?上海市一级公墓 —— 上海瀛新园给出了答案。
自 2005 年开园以来,这座坐落于崇明岛的人文纪念园,以园林设计为纸,以传统仪式为笔,以生态创新为墨,在 “上海市花园单位”“上海市文明单位” 的荣誉加持下,走出了一条 “传统为根、创新为魂” 的发展路径,成为长三角殡葬行业的标杆范本。
文化为根,塑造人文纪念的精神内核
瀛新园坐落于“中国长寿之乡”崇明岛,自2005年开园以来,始终将传统文化融入园区规划与服务细节。步入园区,仿古牌楼、肃穆神道、亭桥楼阁与小桥流水相继映入眼帘,这些中式元素并非简单堆砌,而是对传统殡葬礼仪和美学的现代转译。
建筑景观中的文化表达
园区的建筑设计汲取江南园林与北方陵园之长,既保持祭祀场所的庄重感,又融入“天人合一”的传统哲学。神道两旁松柏常青,寓意精神长存;莲花池与假山飞瀑,则象征生命洁净与循环。这些景观不仅为祭扫者提供宁静肃穆的环境,更通过物象传递生命观与价值观。
仪式服务中的情感传承
瀛新园团队提出“想客户所想、满足客户所需、超越客户期望”的服务理念,在落葬仪式、清明祭扫等环节中,既尊重本地习俗,也支持家庭个性化表达。例如,在传统节气举办集体祭扫活动,提供代客祭扫、班车接送等服务,缓解现代家庭时间与地域的限制,让文化仪式不因现实条件而中断。
推动节地葬式的创新实践
面对土地资源稀缺与环保需求,瀛新园较早推动节地生态葬,并将其作为园区发展的重点方向。目前,园区内设有壁葬、花坛葬、树葬、草坪葬等多种节地葬式,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。
节地葬式的分类与特点
壁葬:以纪念墙形式集中安放,节约土地,外观整洁统一,适合希望保留固定祭扫点又认同节地理念的家庭。
花坛葬:将骨灰安放在花坛石箱中,上方种植四季花卉,营造温馨自然的纪念场景,兼具美感与经济性。
树葬:以树为碑,骨灰安葬于树木周边石箱,不设传统墓碑,强调生命与自然融合,深受环保意识较强的群体欢迎。
这些葬式均属于“节地葬”,保留骨灰但大幅降低土地占用,是当前政策鼓励的发展方向。
生态葬的探索
园区内还设有专门的生态葬区——普爱苑,采用可降解骨灰坛,不保留骨灰、不设墓基与墓碑,实现土地的循环利用。这一形式代表了生态葬的更高阶段,为追求彻底回归自然的家庭提供选择。
构建多元情感联结
人文纪念的核心在于“纪念”——不仅是形式,更是情感与记忆的延续。
瀛新园通过空间设计、服务创新与内容传播,构建起生者与逝者、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桥梁。
主题苑区与个性化选择
园区内设有松涛苑、文竹苑、永生苑、普爱苑等十二大主题区域,涵盖中式墓、西式墓、节地葬和生态葬等多种形式。每个苑区根据其文化主题进行景观与墓型设计,例如文竹苑以现代简约风格为主,松涛苑则偏重传统中式。这种分区不仅满足不同审美与信仰需求,也让每个家庭都能找到最适合表达怀念的方式。
现代服务延伸情感维度
除了实体安葬,瀛新园还提供线上追思、代客祭扫等配套服务。尤其在疫情后,线上祭扫成为许多异地亲属的选择。通过这些服务,地理与时间的隔阂被打破,情感得以持续流动。
创新为策,实现文化与实践的双重引领
瀛新园的“创新”并非摒弃传统,而是在尊重文化本质的基础上,对空间、服务与传播方式进行现代化重构。
从“墓园”到“人文纪念园”
瀛新园将自己定位为“人文纪念园”,通过园林化设计、艺术化景观与人性化服务,淡化传统墓园的沉重感,强化其作为生命教育、情感教育与文化传承平台的功能。这里不仅是逝者的安息之地,也是生者寻找慰藉、思考生命的场所。
传播与内容创新
在社交媒体平台,瀛新园通过短视频、图文等形式,传递节地生态理念、传统文化知识与温情生命故事。内容风格强调“温情、诗意、清爽”,避免恐惧营销或过度商业化,而是以情感共鸣引发公众对生命意义的关注。
在传承与创新中,让每一个生命都被温柔纪念
上海瀛新园的实践表明,殡葬文化的现代化不是断裂,而是延续与重构。
通过将传统仪式与生态理念结合、将实体空间与情感服务融合,它让“殡葬”回归其本质——对生命的尊重,对情感的承载,对文化的传递。
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、公众观念逐渐开放的今天,瀛新园的模式为行业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样本:唯有根植文化、回应时代、贴近人心,才能真正实现“人文纪念”的深层价值。
沪公网安备 31023002000193号
沪ICP备13037750号-1400-921-0601